在展开对产品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的讨论与学习之前,有必要对产品设计的概念和范畴做一个梳理和界定。而要更好地理解产品设计的概念和范畴,则有必要对其发展沿革做一个基本了解。所谓想要知道“我是谁”,就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并且“要到那里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部分设计院校,都设有设计史这门课。
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欧洲,工业化大生产推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和成型,也使设计与现代生产模式。工业革命后的产品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产生出众多的运动、流派和理论,如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意志的制造同盟及后来的包豪斯学院、荷兰的风格派、美国的流线型风格运动等,从这样的沿革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四个主线的内容。
工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和“大批量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机械生产逐步取代传统手工业生产,使得产品实现大批量和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为了使产品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使用、喜爱,也为了避免产品在机械化生产中产生各种问题,在大批量生产之前需要有专人来协调各工种与工序,整合“需求、制造、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限制和利益,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得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产品设计诞生的背景,也是当时设计所起到的最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设计被要求与材料工艺和生产制造紧密结合,在产品外观设计上追求简洁、纯粹、精确和功能主义。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形式追随功能”和“少即是多”等口号般的设计原则。事实上,在这些“口号”背后所传达的是面向物质生产的效率美学。
。
随着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到来,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都逐步完善,新产品以超乎以往任何时期的更新速度与品种数量充斥着市场,而消费者也习惯于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产品设计在工业化初期所起到的协调生产关系的作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对风格、款式和流行的追求与打造。在这一方面,一个很好的早期例子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流行起来的流线型设计风格。流线型风格以圆滑流畅的流线体为主要形式,最初主要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运用在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设计上,后来由于其样式的“未来感”和“先进性”等原因而广泛流行起来,几乎波及所有的产品外形。从卷笔刀到家用冰箱,产品外形设计都被设计成不具功能性(与空气动力学无关)的流线型造型。
当产品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大旗下茁壮成长的时候,对产品实际使用者的真切需求的关注也日趋增强。除了满足人们对拥有更高品质物质生活的渴望以及企业对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市场表现的追逐之外,设计师意识到产品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归人们的生活,回归我们真实的日常。产品的设计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境,必须为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的切实需求而服务。
在这一方向,工业设计不仅仅以一种服务社会的姿态存在,而更添了一份“主人翁精神”,即设计被理解为一种批判和反省的工具,以提醒和刺激我们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及其未曾触及的可能性。这样的外观设计往往极具挑战性和颠覆性。它们通常不以协调和统筹物质的高效与合理生产为目的,也不以市场竞争和商业利润为标杆,甚至也不考虑产品的适用人群会是谁,又会在怎样的情境下被使用。在这里,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作品来向人工世界的现存设计理念、标准和原则进行“对话”,以表明立场并提出新的设计视角、理念和方法,其背后的主要根据往往是反对固化的、标准化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主张我们在构建人工世界之时应当是多元的和不断突破固有思维的。因此,这一类的优秀设计作品往往会显得比较“无用”,有时更像是一种宣言,它们的归宿通常都会是世界各大设计博物馆。相比为大规模和商业化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设计,此类设计把自己的舞台放在了展览、媒体、出版物和博物馆,每天也和成千上万的人们发生“对话”,拥有其特有的价值。
上一篇:如何理解产品设计
我们致力于产品外观结构设计,包括后期模具设计,产品组装等一系列流程提技术服务。
产品开发设计中,将设计和生产融为一体,从立项到生产我们都有着丰富的产品落地案例经验,包括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生产工艺规划等,因此对项目成本控制以及对产品质量把控颇有心得,耿巨工业以打造更好的产品为核心内容,为企业提供专业系统化建议和处理方案。
好的创意都是不同思想碰撞的产物,
欢迎来电深入咨询
扫一扫关注微信号